第三百八十六章 新的情报源-《南宋之我主沉浮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接下来几天的时间之内,有关大都方面的情报,源源不断的抵达四川。

    这些情报,更多的是来自于蒙古朝廷内部的事宜。

    十一月初,一个重要的情报终于出现。

    漠北的海都以及八剌等人联合起来,他们得到了钦察汗国的支持,力量开始壮大,在漠北召开了塔剌思大会,推举海都为盟主之后,公开反对忽必烈和蒙古朝廷,并且派遣使者抵达蒙古朝廷,公开谴责忽必烈和蒙古朝廷将都城修建在汉人居住的地方,抛弃了蒙古草原和蒙古部落。

    因为海都等人的力量开始空前的壮大,忽必烈已经不能够随便派遣大军征伐,加之忽必烈以及蒙古朝廷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了大宋,没有精力去应对漠北的巨变,于是忽必烈与蒙古朝廷默许了漠北的变化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情报。

    情报署在没有做出全面分析的情况之下,就直接给吴邵刚禀报了。

    吴邵刚召集了郝经、张文谦、窦默、许衡以及张弘范等人专门分析研究这份情报。

    商议的过程之中,张文谦提出了很重要的看法,他认为忽必烈和蒙古朝廷,已经开始明白孰轻孰重,漠北草原与中原和南方比较起来,毕竟不是那么重要了,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,可其眼光已经放眼天下,不会局限在漠北草原,一旦占据了中原和南方,统一了天下,回过头来应对漠北草原的巨变,就有了足够的实力和信心,否则不仅不能够剿灭漠北的叛乱,还可能导致南方的局势也出现巨大的变化。

    张文谦的分析,得到了众人的赞同。

    吴邵刚也同意张文谦的分析,忽必烈毕竟不是一般人,能够审时度势,能够做出重要的决定,尽管说这个决定对于大宋朝廷和四川方面都是不利的。

    蒙古朝廷的情况变化了,四川方面自然也是要变化的。

    合州御前诸军和鼎坤军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,马上就要出征了,此时此刻未必不是最好的计划,尽管说忽必烈和蒙古草原默认了漠北草原的巨变,不再派遣大军征伐,但漠北草原的海都等人,未必甘心,一旦中原出现异变,则海都等人很有可能派遣大军征伐,试图更大范围的扩充领土,而不是局限在漠北草原。

    忽必烈和蒙古朝廷的确很是强大,可是也禁不住多方的进攻。

    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,就是忽必烈和蒙古朝廷必须要三面作战,其一是襄阳之战,其二就是中原之战,其三就是漠北之战,真正的处于如此的局面之下,忽必烈就算是神仙,也是难以应对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四川方面的机会,也是吴邵刚最佳的机会。

    出兵刻不容缓,必须在短时间之内,趁着蒙古大军尚未拿下襄阳府城的时候,占据中原更多的地方,壮大自身实力。(未完待续。)


    第(3/3)页